天光云影共徘徊源于小学的一首古诗《观书有感》,这首诗全诗以半亩方塘作比喻,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念书、学习新常识的感受。新水长流,方能才思不断。
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一句:
天光云影共徘徊上一句的是问渠那得清如许。
原诗为:
《观书有感》【宋】朱熹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《观书有感》全诗注解:
1、方塘:又称半亩塘,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(后为南溪书院)内。朱熹爸爸朱松与郑交好,故尝有《蝶恋花·醉宿郑氏别墅》词云:“清晓方塘开一境。落絮如飞,肯向春风定。”
2、鉴:一说为古时候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。镜子;也有学者觉得镜子。指像鉴(镜子)一样可以照人。
3、“天光”句: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,不停地变动,犹如人在徘徊。
4、徘徊:来回移动。
5、为:由于。
6、渠:它,第三人称代词,这里指方塘之水。
7、那得:如何会。
8、那:如何的意思。
9、清如许:如此清澈。
10、如:这样,如此。
11、清:清澈。
12、源头活水:比喻常识是不断更新和进步的,从而不断积累,只有在生活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、运用和探索,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,就像水源头一样。:
《观书有感》鉴赏1: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朱熹在《观书有感》诗的前两句着力写景,他通过细致的察看,把景物写得生动有趣。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,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,“天光云影”都被它反映出来了。闪耀浮动,情态毕见。这两句展示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,能使人心情澄净,心胸开阔。同时,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,自然流淌出哲理:“半亩方塘”里边的水清澈,所以它才可以反映“天光云影”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此诗的后两句,从景物描写自然过渡到情理追问之中。为何那方塘的水会如此清澈呢?是由于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。整首诗有严密的逻辑性,由景到情到理,层层递进,道理讲解深刻,而又没说理之痕迹,整个情理均藏在形象的描写之中。只有朱熹如此才情学识达到肯定境界的人才能有如此的驾驭能力。
诗人虽是南宋有名的理学家,但这首诗却写得生动形象,深入浅出,富有理趣。诗的1、二句写景,“一鉴开”点明了湖面之平静,“共徘徊”即进一步强调了湖水的清澈,又为湖水注入了一股活力。诗人没单纯地停留在写景上,而是针对湖水之清展开考虑,用一问一答把一个哲理性的问题讲解了解。后人常常用3、四两句诗来比喻在工作或学习上要不断汲取新鲜养分,才能获得不断进步。
《观书有感》鉴赏2:
诗的第一句用“半亩方塘”来比喻书本。清澈的水塘,在日光下看着像一面镜子。因此才能照出无边无垠的天光和云影。
大家念书的时候假如能像圣人一样,维持心如明镜止水,物来不乱,物去不留,就能照出深不可测的世道人心。半亩那样大的一个小水墉,比起广阔无限的天空是十分渺小的。
但由于它清澈得像镜子,就能把天边的流云和光线,全部收纳到我们的四方天地当中。大家坐在小小的四方形书斋里面,手上捧着书卷阅读,不出门却知天下大事,也是这个道理。
诗的第三句表面是在问如何维持水塘的清澈,实质是在问,如何做才能维持内心的清澈,让我们的心如明镜止水。最后一句给出的答案是——给它一个永不枯竭的水源。即是说:不断地阅读,汲取新的常识。
这首诗讲的道理很简单,却十分透彻。念书的时候倘若想要点会其中的奥妙,需要全神贯注,心无杂念。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像是那半亩方塘一样,是澄澈明净的。
但,一个人的视线会遭到他的阅读范围限制。有的书读得太久,就会形成一些比较顽固、陈旧的看法。天长日久,它们就像漂浮在水塘中的杂质一样,把整个水面都搅浑,会干扰你的思路,妨碍你的学习。
这时,光凭集中注意力,已经不可以保证“心如明镜止水”了。大家就应该打开“源头”,广泛地阅读,吸纳新鲜的常识。
《观书有感》作者介绍:
朱熹(1130—1200),南宋思想家、哲学家和教育家,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。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又号晦翁,别称紫阳。祖籍婺源,生于尤溪,长于建州。绍兴十八年(1148)进士。任泉州同安县主簿。淳熙时知南康军,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。宋光宗时,历知漳州、秘阁修撰等职。宋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。卒谥“文”。他广注典籍,对经学、史学、文学、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。